Walking into Pugao Laozhai Village and visiting Duoyishu Rice Terraces
因向往神奇而古老的红河哈尼梯田,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云南一个叫普高老的村寨,才知道在中国版图上的一角,有这样的一个穷山僻壤之地,居住着一群哈尼的少数民族,住着冬暖夏凉的蘑菇房,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神秘感。
普高老寨位于多依树梯田景区,不足千人,很小的一个村寨,海拔1800多米,气温21℃,不用空调,清爽又舒适,是一个典型的哈尼族集居村。据说普氏家族先祖(宗瓦寨先祖)迁徙至这一带,见此地山清水秀、林木繁茂,便定居于此,故得名普高老寨。此行我在这个寨子里先后走了三遍,发现只有一条象样的路通往广场,其它的路都脏兮兮的不成样子,可见这里还停留在贫穷落后的阶段。
去的那天,正逢哈尼族过年,即“矻扎扎节”,“矻”字有点眼生,大家都读不出它的音,依靠万能的百度才知它读“ku”,急急往寨子里的广场赶去,他们的祭祠活动已经结束,看见不少村民身着节日的服装,广场上还挂着红红的大横幅。据说晚上原本在广场摆祭祠宴,因怕下雨搬至室内。“长街宴”是哈尼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吃团结饭,喝同心酒,祈求天地赐福百姓。没有亲见哈尼族的民俗文化,有点小遗憾。
第一次从客栈下寨子时,路遇一位哈尼老阿婆,忍不住地想给她拍照,她对着我伸出手来比划,嘴里嘟哝着,我听不懂她说什么,起初没明白什么意思,后来才知她是向我要钱,我掏出五元零钱给她,她开心地咧着嘴笑了,还向我竖起了大拇指,配合我拍了好几张照片。回想起来,于我的吝啬突感不安,毕竟是一位没有经济能力的老人。不能说这里的民风不好,都是贫穷惹的祸,我们是一群山外人,冒昧地打扰到他们的宁静生活,对他们表示微薄的尊重,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后来,又遇到一位身着胜装的妈妈,手牵一位漂亮的小女孩,我向妈妈请求给小女孩单独拍照,她教孩子伸出手来要钱,我一愣,尴尬地说算了吧,瞧孩子那么可爱。她也没有强求。第二天的大早去多依树风景区看梯田,有几个小孩卖鸡蛋,不管你要不要,使劲地朝你的口袋里硬塞,让人感觉不好,很多人没买。不是心疼几个钱,而是小小的年纪却被大人如此唆使,我不知道对他们小小的心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不禁为这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滋生一丝悲凉。
在普高老寨的广场上,有一位可爱的哈尼小妹妹主动跟我打招呼,还为我带路,我询问她的年龄,她用坳口的普通话告诉我说8岁,问她的名字,她说了几遍也没听懂,后来,我要她写下来,她在纸片上歪歪扭扭地写上“马普花”。不知道哈尼族是否有自己的文字,与他们沟通的确有点困难。我在广场旁边的蘑菇房前为小妹妹拍下了一张照片,拍完后她还要我打开屏幕让她看看,很可爱大方。
后来,哈尼小妹妹还带我去到他们的游乐场,说是游乐场,却与城里的游乐场有天壤之别。架在高原之巅,一具原始的翘翘板和一个秋千,有20多个**小小的孩子爬在秋千上玩耍,一个大人推着秋千转动;旁边的秋千也有10来个孩子轮流等候,看着他们勇敢地登上秋千,在空旷的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上自由地荡来荡去,发出“咯咯”的笑声,谁能否认他们的童年里没有简单而知足的快乐?只是他们是否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多年以后又是否会听从大山外面的召唤而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
在普高老寨看梯田和云雾是此行最大的惊喜和收获,当天的傍晚,我们一行20多人来到寨子的广场上看梯田,看到满眼青绿的稻田,层层叠叠,线条优美,翘首远望,空旷寂廖。虽不曾看到灌水时节最美的梯田,但孩子们行走在梯田的田埂上,自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野趣。
第二天早起想看日出,却下起了丝丝小雨,站在村寨前青绿的梯田之上,等待奇迹的出现。借着早晨的微曦,放眼望去,山脚下大片洁白的云雾不时升腾起来,一波接着一波,忽上忽下,忽隐忽现,飘飘悠悠地漫过山顶和对面的村寨,似一幅曼妙多姿的山水画卷,普高老寨就像人间登上天堂的天梯的一个驿站,如梦如幻,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仙境。
别看这个小小的村寨,有不少的外国人前来,当天夜里我们遇到一家来自法国的游客,带着两个小小孩,因和司机语言不通,找不到预订的旅馆,向我们求救。客栈的老板告诉我们,来这里的法国人最多。据说1993年法国著名导演杨.拉马先生携未婚妻亲临元阳梯田景后,流连忘返,在梯田的田棚里举行婚礼,并在此拍摄了风光片《山岭的雕塑家》盛赞哈尼梯田,发行海内外,引起巨大轰动。真想问问万里迢迢前来这里的外国人,他们对这个神奇的地方有何感想和收获。
还想说说这里的山泉水,凉凉的,甜丝丝的,掬一口,远比山外任何一个品牌的纯净水好喝,绝对是天然的纯净水。还有这里的红米饭,香味浓郁,松软可口,真想带点回去,却因路途遥远,难以携带。
普高老寨,这个大自然未经雕塑的民族山寨,说不上特别喜欢或不喜欢,但心底对这里的自然山水存有些许眷恋,记下在寨子里偶遇的真切点滴,以作行走时的一个特别记忆,算是旅途中不可多得的缘。
https://sanwen8.cn/p/211lXU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