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shutun and Nanmunuona – Narrative Poem of Dai Ethnic Minority in Xishuangbanna
Chinese Name:西双版纳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English Name: Zhaoshutun and Nanmunuona – Narrative Poem of Dai Ethnic Minority in Xishuangbanna
简介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叙事长诗:勐板加国的王子召树屯与勐董板孔雀国的公主喃木诺娜在金湖边相遇,获得美好爱情,战祸带来灾难,破坏了美好的爱情,但王子经过千辛万苦,重新找回美好爱情的故事。
长诗梗概
相传在古老的勐版加国有一位英俊勇敢的王子叫召树屯,当他成年后,为反对父王订下的婚事离开了宫殿,四处寻找自己理想的伴侣。一天,当他来到风景秀丽的金湖时,恰逢孔雀国的七位公主到金湖沐浴,其中的七公主喃木诺娜漂亮、高贵,深深的打动了王子。正当王子愁眉不展时,湖中的神龙把留住小公主的秘密告诉了王子,于是王子趁七位公主沐浴之时藏起了她的孔雀羽衣,让她飞不回去,两人一见钟情砬撞出了爱情的火花……
孔雀国有七位孔雀公主,她们每隔七天便要飞到景色秀丽的金湖沐浴。一天,当她们在金湖嬉戏时,勐板加英俊勇敢的王子召树屯带领随从到森林里打猎,七位公主在金湖里美丽的身影、花样的笑容,深深地迷住了他,他一见钟情,爱上了最小的七公主喃木诺娜,可正当他想唱一首情歌表达爱意时,孔雀七公主穿上羽衣飞走了。王子一片茫然,此时湖中的神龙把留住小公主的秘密告诉了王子,于是当孔雀七公主再次到金湖沐浴时王子藏起了小公主喃木诺娜的羽衣,让她无法飞回孔雀国。召树屯向小公主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公主见王子英俊魁梧,气度不凡,不觉一见钟情,也深深地爱上召树屯。
她们在勐板加国民的祝福中举行了婚礼,结婚大典刚结束边境爆发了战争,为保卫祖国召树屯带领士兵到前线抗击敌人。而当王子凯旋归来就听到妻子喃木诺娜被奸臣谄害而飞回到孔雀王国时,十分悲痛。他不顾父王的反对,踏上了寻找公主的征程,走了999天,在神猴和神龙的帮助下,终于到达了孔雀国找回了公主。
因治国有方,勐板加年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全勐的百姓都说,这都是美丽善良的孔雀公主带来的。从此,傣族人民更加崇拜孔雀,热爱孔雀,把孔雀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
长诗的流传形式
《召树屯》流传于整个傣族地区,有口头韵文体和书面韵文体两种形式。口头韵文体主要流传于佛教势力尚未达到的元江、金平、新平等傣族地区;用傣文撰写的书面韵文体手抄本主要流传于信仰佛教的西双版纳、德宏、孟连、景谷等地区。二者核心内容基本相同,细节有所变异。元江、金平、新平等傣族地区没有佛寺、没有傣传佛经,口头演唱的“孔雀公主”看不出由佛本生经故事改编而成的痕迹,很可能是由古老的神话演变而成。流传于西双版纳等地区的傣文诗体手抄本无疑是取材于佛本生故事中的树吞故事而加以再创作。如果再往前探索,便会发现佛本生中的鸟神女故事来自于古老的民间传说。
这样,便可得出另一个结论:长诗《召树屯》的故事原型,最终源于远古时代的“鸟衣神女”故事。由于远古时代的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地区是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因此,这个古老的故事,亦是这一共同文化区的先民共同创造的精神产物。
历史源流
长诗思想健康、艺术成熟。随着它的影响日益深远,探索故事源流的异文也随之突起,各学派提出不同的看法:“外来论”者认为故事原型产生自印度古代的梵文集,先在东南亚地区流传,又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傣族地区;“中原论”者认为故事原型出自中国境内许多民族都有的“鸟衣神女”神话;“自生论”者认为源于傣族古代的鸟神话,远在原始社会初期,傣族先民曾产生过鸟图腾崇拜,创造了多种“人首鸟身”与“人鸟相婚配”的神话,这是孔雀仙女与人结合的最原始原型。
研究者认为,探讨《召树屯》长诗的源流,首先要弄清:一,究竟是先产生从北到南的氏族先民大迁徙现象,还是先产生由南往北的佛教大传播现象?二,究竟是古老的民间神话诞生在前,还是佛本生故事诞生在前?
据史籍记载,傣族的原始先民主要来自百越族群,即百越族群从中国南方大迁徙到云南河谷流域之后,经过与当地的土著先民长期融合形成当今的傣族。因此,傣族原始文化中带有百越原始文化的因素,鸟崇拜、鸟图腾、鸟衣神女的传说,亦是百越原始文化的因素之一,它随百越先民的大迁徙而传入傣族地区。这次氏族先民的大迁徙,大约在3000多年前就已完成,比佛教诞生要早1000多年。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得出的结论是:“人鸟婚配”“鸟衣仙女”等原始神话,最先是随着氏族先民的大迁徙,从中国沿海一带传到东南亚地区,然后过了1000多年,又随佛教从东南亚往北而上,返回传到中国云南的傣族地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hinese Version: http://www.sohu.com/a/190951450_37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