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of age Ritual Ceremony in Jianshui Confucius Temple
成人礼就是在少男少女到一定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中国的成人礼有数千年历史,但近半个世纪则很少举行。
成年礼或者成人礼,是指人类为了庆祝其成员长大成人者而举行之礼俗仪式。
古时成人礼指冠礼和笄礼吧,西周就有了,一直延续到明朝。似是周公旦搞出来的礼制。
贵族男子满20岁时举办冠礼,即加冠,之后可以娶妻。加冠指男性被族群承认,表示其已成人。
贵族女子则是在满15岁举办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也有定在满十六岁时举办者,如日本人的元服礼,潮州人的出花园以及台湾人的做十六岁。如果是公室皇室,这个年纪可以再提前,春秋时就有12岁加冠的例子。
成礼后才可恋爱
基诺族很重视成人礼,女孩子到了十五岁那天,她的围裙就换成夹层的,发式也要改变成一条独辫,这样才可以背筒帕(挂包)。男孩子满十六岁的那天,必须把帽子换成包头,父母还送他一个绣着彩色图案的筒帕。从此,他们才正式成为村社成员,享有恋爱的权利。
举行过成年礼的青年,必须参加一种社会性的青年组织,组织里有一定的村社法规:要团结互助;串姑娘时对竹楼里的老人要尊敬;在大家集中的地方不讲脏话等。经过成年礼和参加组织后,青年们便取得了谈恋爱和到男女聚会场所去玩的资格。
冠礼和笄礼
古代的成人礼
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